问题:在城市公共文化综合体功能策划中,如何通过参数化设计优化 “前区 – 中区 – 后区” 三维功能并置策略,实现空间效率提升与市民流线优化?
回答:城市公共文化综合体的设计策略3.1 功能构想 :功能单元的集约化并置城市公共文化综合体由多种文化功能重组整合,每个单一功能类型的文化建筑都有其独立的功能体系。不同性质的文化功能整合时呈现出相关、并列或相斥的关系 ( 图 3)。功能重组的过程需打破各部分功能原有的独立性,根据功能单元系统构成的规律及特征,可将其简化成前区、中区、后区 3 个部分 [5]( 图 4),在确保各功能单元良好运营的情况下,对 3 个部分采取集约化并置。1) 前区功能的并置。前区功能由室外入口空间和室内门厅等空间组成,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交通属性,其并置方式可分为两种情形 :一是室外入口空间的并置,即整合形成入口共享广场,通过广场完成各个功能单元的空间联系与交通疏散,并作为共同的应急避难场所。此类并置常见于分散式的文化综合体,例如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中心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三大功能模块通过入口处的广场与水院形成连接,形成内外融合的场所环境。二是室内门厅等公共空间的并置,例如南通公共文化中心包含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以及观影厅,采取集中式布局形式,通过公共大厅串联所有功能模块,形成中心放射状流线串接各部分功能的总体空间格局 ( 图 5)。2) 中区功能的并置。中区是指各文化功能的主体使用空间,通常具有专业化、专门化的空间属性。通过对中区功能的并置,实现综合体核心功能的集约化设计。中区功能的并置一方面削弱了馆际区分度、增强了馆际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降低了核心空间的闲置率。其并置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一是室内使用功能的集约并置,如甘南州博物馆 ( 复合了科技馆和规划馆 ) 将博物馆展厅与科技馆展厅相连,简化了观展流线的同时,加强了馆际间交流。二是室外场地的并置,例如淮安四馆在文化馆和美术馆之间设置了可供室外布展的场地,实现了馆际间的室外场地共享 ( 图 6)。3) 后区功能的并置。后区是指各文化功能单元的后勤辅助空间,通过对行政管理用房的集中设置以及技术设备空间的灵活组合,实现同性质流线的合并,减少对公共流线的干扰,如展览类、观演类功能所需的卸货区、各功能模块包含的办公用房等。后区功能的并置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一是水平方向的集中并置,将综合体的后区集中设置于同层,避免与其他层的使用功能干扰。二是竖直方向的集中并置,采取水平分区的划分方式,后区只占有其中的一部分,通过竖向交通联系。后区功能的并置使得各功能单元后区无需进行独立设计,方便馆际间交流办公,有利于综合体运营效率的提高 ( 图 7)。城市公共文化综合体的功能集约并置绝不是生硬地沿袭单一场馆的设计资料集,简单地叠加和堆砌各类场馆的功能列表,而是在解析各部分功能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并置。以笔者负责的城固县城市公共文化综合体建筑策划为例,在充分考虑了各功能的使用属性、运营时间、服务人群等特性10 西班牙波廷艺术文化中心(Centro Botín)底层架空策略8 城固县城市公共文化综合体的分区并置文化馆 展览馆 图书馆租赁办公 文化馆门厅值班接待公共入口大厅开架书库 /图书阅览图书馆门厅咨询服务读者休息 多媒体阅览培训活动报告厅陈列展览临时多用途展厅规划展览展厅非遗展览厅宣传廊大型排演厅多功能厅 / 排练室 / 羽毛球场业务用房业务用房业务用房管理用房管理用房管理用房辅助用房辅助用房出入口 功能并置 功能共享舞蹈教室计算机教室 /多媒体教室培训教室教室 阅览业务办公业务办公办事窗口等候大厅垂直连接垂直连接垂直连接水平连接水平连接水平连接垂直连接水平连接 垂直连接水平连接水平连接政务中心后,对可以叠加并置的门厅、培训教室、相互联系的展厅、管理后勤用房等功能进行整合,实现了该项目的功能构想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