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wai_chatbot id="default"]

在城市公共文化综合体设计中,如何通过 “集约 – 协同 – 共享 – 绿色” 四维原则的整合应用,实现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资源高效利用与社会文化价值最大化?

问题:在城市公共文化综合体设计中,如何通过 “集约 – 协同 – 共享 – 绿色” 四维原则的整合应用,实现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资源高效利用与社会文化价值最大化?

回答:集约 · 协同 · 共享 · 绿色 :城市公共文化综合体的设计原则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提出建筑应遵循“坚固、实用、美观”的共性原则。对于城市公共文化综合体的特殊性,可将其归结为“集约、协同、共享、绿色”4 项原则,在其策划设计过程中,4 项原则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集约原则是指建筑的高效空间组织形式,通过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减少建设的成本投入。从整体性视角出发,将城市公共文化综合体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是对目标环境、经济投入、社会利益回报做出综合均衡后的设计资源综合利用决策,实现局部利益对整体利益、短期利益对长远利益的服从 [2]。协同原则是指协调建筑功能、使用者的行为需求、空间形态等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的交互关系,以达到建筑本体的综合绩效最优。从系统论视角出发,聚焦城市公共文化综合体建筑的各个构成子系统要素,是对建筑内部相互作用的多种文化功能单元的有效组织,以期实现不同文化功能的空间聚集,是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完整系统间的整合。共享原则指建筑能够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信息维度高度互享,提高建筑的使用效率。从运营使用的视角出发,一方面是对建筑空间的使用权进行分用途、分时转让的策划构想 [3],实现建筑空间在时空维度上的最大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依靠通讯技术、网络平台等促成馆际间资源数据互联,实现建筑虚拟资产在信息维度上的共享。绿色原则指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提高建筑的投入资源转化为实际绩效的比例,而不是在设计完成后再简单堆叠绿色建筑技术。一个门可罗雀的低能耗城市公共文化综合体,即使应用了大量绿色建筑设备,也与节约公共资源和能源的绿色建筑理念相违背。而一个门庭若市的文化综合体,虽然全年总运营能耗不低,却实现了较低的人均能耗,同时实现了促进公共文化生活的目标,符合绿色建筑的真正理念。绿色原则从公益性视角出发,在社会资源日趋紧缺、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提高全寿命周期的单位资源投入所获得的文化活动效益就是实现绿色文化综合体的建设目标,同时向社会传达绿色低碳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观 [4],响应国家“双碳目标”的发展战略。上述集约、协同、共享和绿色原则在逻辑上层层递进。集约是逻辑的起点,是城市公共文化综合体成立的基本前提,为文化综合体的成立提供物质基础 ;协同是逻辑的发展延续,是实现文化综合体空间、功能、运营合理的基本保障,是在集约的基础上优化系统内部,实现各部分要素的有机组织,确保“1+1 2”的实现 ;共享是文化综合体建筑与人的使用之间的交互和协同要求,通过对时间、空间、信息的共享,将空间的集约协同转化为人在使用上的高效。集约、协同、共享最终指向绿色原则,是城市公共文化综合体的最高目标,通过功能上的集约并置、空间上的有机协同、运营上的高效共享,实现建筑投入资源与实际使用效率比值的提高,摒弃后期片面追求绿建指标数据,而是在前期建筑策划与设计中,从建筑师的视角对建筑的绿色性能进行综合考虑。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