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在城市公共文化综合体运营策划中,如何通过数字孪生技术与动态管理系统实现 “时空共享 + 功能错峰” 策略,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并提升市民参与度?
回答:运营构想 :高效使用和统筹管理的共享实现在对城市公共文化综合体的调研中发现,运营困难是该类型建筑面临的普遍问题,规模失当导致建筑运营成本过高、流线和应用场景的不匹配导致管理困难、空间的安全性等问题导致综合体建筑未能实现其作为多种文化功能复合的建筑初衷。运营的本质是建筑与人之间的交互关系,其依据是对不同人群的活动需求、不同活动的现实场景进行有效预测,因此在前期的策划设计阶段对综合体的运营场景和运营模式进行构想和安排尤为重要。1) 时空维度的共享利用。沈福煦先生在《人与建筑》中提出,“形式、功能、空间和时间 4 个要素的完备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建筑。”[9] 将时间作为第四要素引入城市公共文化综合体中,综合考虑功能、空间在时间维度上的相互关联,实现时空维度的共享利用。根据时空关系的差异,分为两种模式 :一是在建筑层面的馆际功能之间的共享利用,结合不同功能模块的使用时段差异,实现空间的分时段共享 ( 图 16)。例如,观演厅的使用往往带来短时段的人群聚集与疏散,可在该时段借助其他功能模块中使用率较低的空间作为承接瞬时人流的场地,或者根据馆际功能运营时段的不同,实现诸如卫生间、停车场等辅助设施的共享使用。二是在城市层面的城市功能使用,此时综合体的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入馆人群,而是整个城市,建筑的非主体功能例如商业、辅助设施对外开放。例如胶州市文化中心利用公共建筑与社区高峰停车时段的差异,将综合体的停车场错时共享,解决了周边居民夜间停车困难的城市问题,实现了停车场的全时段利用。义乌文化广场则将建筑本体作为开放场地融入城市公共空间系统,通过架空、围合形成广场和屋顶花园,提供给周边居民交往活动场地,延长了建筑的每日开放使用时长,在时间维度上提高了空间的使用效率。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