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wai_chatbot id="default"]

如何基于行人出行特征(步行速度、密度、流率)的数字化分析(如 BIM+IoT),结合空间图式理论优化商业街区的街巷网络与界面设计,在保障通行效率的同时增强商业互动与场所活力?

问题:如何基于行人出行特征(步行速度、密度、流率)的数字化分析(如 BIM+IoT),结合空间图式理论优化商业街区的街巷网络与界面设计,在保障通行效率的同时增强商业互动与场所活力?

回答:商业街区的行人出行特征首先对人流出行特征指标进行分析,包括基本指标的行人步行速度,以及体现服务水平的行人密度和流率。1.1 基本指标:步行速度步行速度是指行人交通在特定方向的运动速率,单位为 m/s。在不同的交通环境下行人步行速度不尽相同,美国《道路通行能力手册》(Highway Capacity Manual,以下简称 HCM2000)[6]引用联邦公路管理局推荐的步行速度,即 0.91~0.99m/s 作为设计行人速度,还有学者提出了信号交叉口行人设计速度为 1.11m/s[7]。国内学者等在进行相关研究时使用的行人步行速度为男性 1.57m/s、女性1.53m/s[8]。影响行人速度的自身因素包括出行目的、情绪等,影响行人速度的道路条件包括空间规模、道路纵坡等内容。行人自由流速主要受个体特性、出行目的和场所条件的影响。商业街区内的步行者均处于同一个场地条件,行人的交通背景相同、出行目的相同。目的越明确的行人,其步行速度会加快。而商业街区存在侧向吸引,且行人的出行基本为结伴行走,因此速度较常规户外平地慢。同时身体条件是影响行人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中青年行人速度高于老年人和儿童,男性速度高于女性,从商业街区出行人员的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中,女青年和儿童占据的比例偏大,因此步行平均速度可能略低。1.2 服务水平:行人密度和流率对于步行出行的服务水平评价,一般基于人均占有面积和流率进行判断。国内基本采用《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中的三级服务水平作为设计的底线要求 ( 表 1)。国外对行人服务水平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的《道路通行能力手册》,基于对行人交通特性和空间交通行为,提出如表 2 所示的六级划分标准,为行人设施的设计和建设提供指导。通过对比国内外对行人服务水平的划分,不难看出国外人行服务水平分级的指标更为严格,国内所采取的三级服务水平基本相当于国际人行服务水平的 E 级或 F 级,国内的一级服务水平也仅处于国际服务水平的 D 级偏下,两种评价指标存在较大的差异。首要原因在于东西方对于个人空间要求的不同 ;同时当行人逐渐习惯拥挤环境时,个人容忍程度提高,满意度也会提高。合理的商业街区步行空间首先应保障整个步行空间所容纳的行人数量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避免局部发生严重拥堵。其次,商业街区的步行空间不仅承担了交通通行功能,更重要的是商业活动载体。适当增加空间密度和流率,可以在满足通行功能的同时又提供舒适的购物空间环境,使行人与周边侧向商业发生良好互动。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AI Engine Chatbot
TOD-GPT
你好,我是TOD-GPT有什么我可以帮助你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