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wai_chatbot id="default"]

“如何基于 ‘ 片区 – 建筑 – 部件 ‘ 三级尺度框架,利用参数化设计工具实现工业遗产肌理延续与现代城市功能的有机缝合?”

问题:”如何基于 ‘ 片区 – 建筑 – 部件 ‘ 三级尺度框架,利用参数化设计工具实现工业遗产肌理延续与现代城市功能的有机缝合?”

回答:空间环境性能绿色提升5.1 节能与保护结合的既有片区更新规划设计方法节能城市形态营建已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目标之一。建成环境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都产生大量碳排放,其绿色化改造是“双碳”目标的硬性要求。团队在长期的城市形态与居民生产生活能耗研究中提取了 12 项可量化测度的节能空间形态指标、影响因子 [11],包括城市尺度的密度、多样性、路网形态、城市规模、紧凑度、中心度,以及片区尺度的建筑单元面积、容积率与建筑密度组合系数、路网密度、公共空间变异系数、公服设施混合度、公交线路密度等;并进一步提出了遗产保护利用与节能减排相结合的片区更新规划设计方法 ( 表 3)。团队将这一技术应用于景德镇老城,提出了人口疏解的合理密度指标约为 1.3 万 /km2,城市路网密度指标约为单街坊 21hm2,增设商业和邻里服务中心,完善了城市结构布局。在片区层面,以陶溪川片区为例,结合建成环境特征及建设控制要求,规划低层高密度空间形态,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组合系数从29%、1.1 调至 31%、0.8 ;依托自然环境及特色空间构建主干绿廊,规划设计大疏大密的开敞空间,开敞空间面积周长比从 14 调至 27,提高城市行洪能力,改善微气候 ;基于工业片区原空间肌理提升内部路网密度,道路交叉口密度从每公顷 0.2 个调至 0.8 个 ;对既有工业建构筑物及空间结构进行适宜性改造再利用,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密度和混合度,实现片区内 5 分钟步行可达全覆盖,减低居民交通能耗 ;针对人群需求增加小户型住宅比例,降低居民生活能耗。5.2 基于保护传承的建成环境性能提升与特色塑造既有工业建筑是历史文化价值的活态载体,其建筑风貌多元、原有建设标准不一、结构和材料差异大、现存质量参差不齐等非标准化特征及普遍性能老化的状态是物理空间环境层面保护与更新的难题。针对景德镇现代工业建筑中大跨度、高空间这一典型类型,团队在遗产特色价值载体系统保护的基础上,研发了结构加固技术与热工性能、自然采光和通风性能绿色提升技术,促进空间品质提升与风貌延续。例如,在陶瓷机械厂球磨车间改造的结构加固过程中,针对大跨度混凝土排架结构厂房,研发了最小干预、易于安装的钢包低强度混凝土与钢拉杆组合屋架结构 ( 图 7),在保留原有混凝土结构历史要素的同时,提升结构承载力、稳定性和变形协调能力 ;根据新的展览功能需求,保留原厂房高窗,增设内保温做法,在不影响建筑空间与立面特色的基础上,提升建筑物理环境舒适性。6 结语2015 年 联 合 国 可 持 续 发 展 峰 会 达 成的《2030 年 可 持 续 发 展 议 程 》[12] 提 出 了17 项 可 持 续 发 展 目 标 和 169 项 具 体 指 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其中目标 11.4 为“进一步努力保护和捍卫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促进建设包容、安全、有抵御灾害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明确肯定了遗产和文化在维护过往人类发展史、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2016 年第三届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通过的《新城市议程》[13],在“人人享有可持续和包容的城市繁荣与机会”计划中承诺“借助文化遗产和地方资源,发展有活力、可持续和包容型的城市经济”,进一步将文化遗产从城市要素拓展至城市系统,肯定了其之于现代城市发展的兼容性,甚至是包容性。本文讨论的景德镇现代工业遗产,其作为工业文明的活态载体,凝聚了 1949 年后特定时段文化、科技、社会、经济等多重属性,联结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只要突破认知窠臼和技术瓶颈,其保护利用不仅不会成为城市更新的掣肘,还将开放容纳城市中的多元主体、新兴技术与产业功能,必将成为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引擎。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