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引领城市更新老旧工业区和厂区内留存有大量工业遗产,包括反映特定时期的产品、技术、产业发展等的厂房、附属设施、机器设备等,具有重要的历史、科技、艺术与社会文化价值,是工业文明的见证和载体,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 年,我国首届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形成《无锡建议》,国家文物局同年印发《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正式将工业遗产保护提上日程。我国近现代工业起步于 19世纪后半叶,集中建设于 1949 年后的不同历史时期。据统计,建成于 2005 年以前的存量工业建筑超 30 亿 m2 1),工信部先后公布的 5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覆盖 30 个省、区、市,共 195 处。规模巨大、布局分散、性能劣化是工业遗产系统保护面临的难题。随着我国城市产业迭代发展,初代工业建设大多已位于城市核心地带,经历了长时间服役以及产业粗放型高速增长阶段,目前普遍面临功能性和经济性双重衰退的困境。老工业区、厂区的产业与区位价值错配、土地与空间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人居环境劣化等成为影响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掣肘。2014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指导意见》[1]。2020 年,国家发改委等 5 部门联合发文提出“以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为切入点,促进城市更新改造,探索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2]。2021 年,工业遗产明确列入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 成为全方位展现我国不同时期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 [3]。与此同时,“老旧厂区”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 4 大存量片区类型之一。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传承与城市更新上升到国家战略新高度,并成为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景德镇是世界千年瓷都,陶瓷产业从古至今连续传承迭代,城市建设与空间形态演变也始终与这一产业相关。集中建成于 20 世纪中后期的“十大瓷厂”及其配套片区不仅承载了工业文明和集体记忆,还成为带动这一时期景德镇城市东扩和发展的“定盘星”和“助推器”。但随着 1990 年代国企改制,众多瓷厂关闭。工厂逐渐空置破败、城市产业和生活结构破裂、开发无序和大拆大建一度成为影响景德镇城市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也是众多老旧工业城市的普遍困境 ( 图 1)。自 1990 年代起,团队就在全国开展城市保护与更新相关研究和实践。随着近 10 余年在景德镇的深耕,逐步完成了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建筑与景观设计等多层次系列工程 2),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工业遗产系统保护传承、多尺度新旧共生、功能空间适配、性能绿色提升等 4 个维度的技术体系 ( 图 2),摸索出了一条以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引领城市更新的技术路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