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深圳百校焕新行动中,建筑师如何通过材料方法(如清理表面、调控色彩、重塑质感)在旧校改造中平衡历史延续与现代创新,同时提升教育空间品质与儿童互动体验?
回答:深圳百校焕新行动,设计方法当参谋以矩阵方式结合、展开动态协作时,还需要设计方法的加持,方能处理旧改中多维的议题。南山区有深圳最长的历史脉络,这里需要尊重“改革开放”最老的传统。南山建筑有着一种具体且丰富的文化现状 :“改革开放”初期不拒绝现代运动,后期没有与之断离。现代化自然而然发生,会逐步走向多元、当代。因此现代主义建筑语言是参与项目的建筑师的共同基底。存量更新不允许增加规定面积,旧建筑改造往往也无法拆筋动骨,那么,焕新是否只是涂脂抹粉的工作呢?改造的意念需要深入到设计过程本身。如何处理项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呈现的意义。这个过程中有两个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 :一个是批判 / 反思性立场,后者需要是历史性的,或者说是基于延续、演化的背景 ;二是设计目的始终不变——仍然是建造具体的美好空间。建筑师需要不停思考与界定自己的设计方法,最终呈现一个清晰的立场。百校焕新行动成果具有的一些共同特征也来源于此。3.1 材料的方法材料的方法包含清理表面、调控色彩以及重塑质感。刺青成为惩戒罪犯的方式表明人类并不喜欢在面孔上写字。可是很多学校、幼儿园都在山墙、栏板安置大的标语口号或者艳丽的符号,作为说教手段永久地霸占校园的视觉焦点,污染孩童观察的背景环境,进而影响孩童自行决策的主体性,进一步强化了校园作为规训场所的刻板印象。符号虽然能以抽象形式强化共同体的感受,但其设计、位置、大小也需要精心安排。因此,设计者需要对符号、字体及学校合理宣传需求加以梳理,优化布置或者取消。清理表面的工作几乎在百校焕新行动每个学校中发生。前海学校原教学楼竖黄横白的色彩缺乏层次,也埋没了构件,建筑师通过减小色彩对比,用超浅灰、浅灰、中灰分别对应内墙、实体护栏加花池、外廊柱,从而扁平化了教学楼正立面的空间深度,以细腻的灰色捕捉南方光线中丰富的湿度。地面的用色与灰色立面配合,塑造活泼热烈的氛围,结合校园已有的乔木,最终形成“浅灰楼 + 彩色地 +绿色大树”的校园环境 ( 图 1)[4]。海月花园幼儿园设计自下向上设定橙、黄、蓝 3 色,为躲藏于密林中的幼儿园强调出绿色的背景与明亮的顶部自然光,园内不同地方的 3 种颜色重叠又产生新的颜色,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 图 2)[5]。这两个案例运用的是调控色彩的方法。在松坪二小改造中,建筑师以渐变暖色瓷砖铺贴走廊侧立面,栏杆与挑板边缘使用白色,前浅后深的做法增加了立面的空间深度。建筑师将平淡的小天井以渐变绿色的波浪压型穿孔铝板包裹,增加了教学楼各楼层的空间识别度 ( 图 3)。海月华庭花园幼儿园改造中,建筑师在表面增设了优雅、密集的钢管格栅,将儿童隐藏其后,带来全新的知觉体验 ( 图 4)。都市实践孟岩评价道 :“当看到改造过的学校,哪怕是栏杆这样防范的东西,突然间转变成激发学生日常的生活、想象、教育的育人空间的时候,百校焕新的意义就出来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