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老旧小区户外活动空间改造中,如何通过优化停车布局、整合碎片化场地与增设复合设施,在解决停车难、设施匮乏问题的同时增强居民互动?
回答:增加停车场地,改善慢行系统更新设计利用小区内消极空间规划集中停车场地,增加对机动车的容纳能力,减少车辆占用人行道现象的发生。把退化严重的草皮改造为集中的地面停车场地。在应用立体停车设施方面,由于场地位于建筑山墙面,不受景观和日照因素的限制,可以使用对机动车容纳能力较强的垂直升降式。更新设计提升道路的步行体验,对车行道与人行道的材质进行区分处理,恢复高差,同时对破损的人行道节点进行重新整修以保证居民对组团级户外活动空间的步行可达性。4.1.3 修复场地结构,丰富空间尺度围墙与车行道路将原有的组团级户外活动空间分成 3 部分,导致其空间结构碎片化,可适用面积较小,难以支持参与人数较多的公共活动。一方面,更新设计将原有围墙拆除 ;另一方面,考虑到围绕场地的宅间道路为双车道,足以保证机动车的通行,更新设计通过取消部分车行道,使两部分场地连接成为一个整体,避免了外部机动车交通打断内部流线。并将其围合出不同尺度,形成了不同私密性程度的交流空间(图 7)。4.1.4 复合空间功能,增加空间层次更新设计合理划分场地,增加空间的功能复合性,确保不同功能活动相对独立。沿场地外侧增加线形空间供居民漫步,设置廊架和透水混凝土地面,并连接各个节点形成整体。将老幼活动区和中青年活动区分开设置,分别位于南北两侧。南侧设置老幼活动区,北侧设置带有球类运动场地的青年活动区。场地中央作为文化展示区,连接南北空间节点(图 8)。进行功能划分时通过营造空间界面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底界面通过变换材质和高差划分休息空间和运动空间。顶界面通过线形廊架的屋面创造竖向空间变化。侧界面利用绿植形成廊架和场地内空间的空间关系(图 9)。4.1.5 提高环境设施多样性设置多样的文化设施、活动设施和休憩设施,满足多元居民活动需求。增加文化宣传栏和景观雕塑作为空间节点,赋予空间精神性。增设儿童娱乐设施和球类运动场地吸引其他群体。设计多种形式的座椅,营造适合交流和独处的社交氛围。4.2 住栋级户外活动空间更新4.2.1 整体方案更新设计基于活力高度相关指标对住栋级户外活动空间进行改造,在保证不改变原有住宅建筑间距的基础上,对户外活动空间的内部空间环境进行优化 消除空间占用,恢复空间秩序在缓解机动车占用方面,由于住宅间距较大,更新设计通过增加车位数量、应用立体停车设施,以及合理规划停车场地的方式,增加户外活动空间中可停放的机动车数量。4.2.3 扩大空间尺度,增加休憩设施现状的住栋级户外活动空间被大面积封闭绿地占据,可用作承载居民活动的面积很小。更新设计在封闭绿地中增加硬质铺地面积,与宅间人行道路相接形成环形路径,方便居民进入的同时满足其散步活动。在局部节点增加面状空间并布置休憩设施,形成空间的放大,增加场地的可停留性。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