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车站不仅是铁路的重要功能节点,也是城市的重要场所,直接展现着社会经济的发展[1]。近年来,随着我国新一轮高铁建设的快速发展,车站作为城市的重要门户和名片,成为了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车站与城市的关系也日趋紧密与复杂,“站”与“城”的关系再次成为人们讨论与关注的话题。京张高铁以打造“融合、绿色、智能、经济”新型综合交通枢纽、绿色车站为目标。本文基于站城融合设计方面的一系列研究,探索总结了站城融合5 种不同设计模式及设计要点。
1 站城融合设计要素分析当前高铁站房的需求已由单一交通功能向综合交通枢纽转变,站城融合应是车站与城市在交通、功能、空间等多方面的相互渗透与耦合。首先,高效、便捷的交通是站城融合的重要基础。实现车站与城市内外交通的全面衔接与快速换乘,从而确保车站综合交通系统的高效运作、提高站城交通协同的整体效率。其次,高效集约组织、多元功能复合是站城融合发展的方向。由于大城市用地紧张,站城融合设计能高强度利用车站及其周边用地,实现各种业态功能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更加开放、包容的城市活力区域,助力所在区域的更新发展。再次,车站与城市、自然环境相融合是站城融合实施的重要保障。环境是车站枢纽的生成空间与存在场所,在发展成熟、运作高效的城市中,车站枢纽要顺应城市既有环境,以功能节点对城市空间进行延伸和补充;而在新建城区,车站枢纽应起到疏导与调节作用。总体来说,当代高铁站房设计应考虑车站及城市功能、所处时代、所在环境、城市特色与文化、城市更新及社会事件等诸多要素(图1),形成具有时代特色、满足复合功能需求、符合城市规划的综合交通枢纽,成为助力站城融合开发、紧凑城市建设的重要引擎。
2 京张高铁站城融合的5种模式京张高铁站房所设地点、所处环境各具特色,功能需求也不甚相同,有位于市中心功能相对完备的北京北站、城市发展区的清河站、风景保护区的八达岭长城站、新旧城交接处的张家口站、奥运赛区的太子城站等,这为站城融合多种模式的探讨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根据车站发挥的功能效应及多样化的环境本文试图将站城融合归类为5 种模式,分别是改造提升模式、织补模式、引领模式、消隐模式及奥运模式,针对5 种不同模式,本文将分别阐述其设计关注点及侧重点。2.1 与城市中心的融合——改造提升模式北京北站位于城市中心,是与城市相融,“改造提升”模式的典型代表。设计要点集中体现在:采用“一线双站+ 区间隧道”规划思路;站内功能改造升级等方面。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