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wai_chatbot id="default"]

人本导向下的站城融合建成环境设计研究_尹维娜

**4.2 营造舒适宜人的街道界面从人的感受来看,适宜的街道尺度空间能令人感到温馨和亲切宜人,反之,巨大的空间、过于宽广的街道则使人觉得冷漠无情[2],同时户外空间和立面设计可以影响到过路行人的感受,因此,对高铁站地区街道立面有必要做出详尽、细致的筹划。其中,应当合理把控街道宽度和界面高度,丰富街道立面和沿街功能。街道界面(街墙、底层建筑等)应当保持人性化的界面高度,营造心理感觉上的开放空间;街道立面应当丰富、协调,并鼓励设置商业、展览等多样化功能,建立建筑与行人之间丰富的视觉交流,激发街道活力。如无锡南站规划提出了“内外双街”空间模式(图11),中轴内的街道不以交通功能为主,而是形成聚集人气、彰显综合发展区形象的空间,形成内外双街。立德路宽度设计为30m,打造礼仪型主街,两侧以高层建筑界面为主,形成连续的高郁闭度的界面,打造办公塔楼主导的礼仪性空间;立智路宽度设计为20m,为步行设计,打造特色型内街。沿街布置底层开放街区形成连续的底商界面,鼓励底商设置商业外摆和展示橱窗空,激活街道活力;两侧建筑退台,形成以6 层为主的高度界面,营造适宜人行和街道活动的空间,吸引人们驻足停留;在节假日和节庆活动时,商业街可以禁止机动车进入,形成临时性无车街道,举办街道活动。又如嘉兴南站规划提出打造水坊慢巷,不同尺度的河道结合两岸空间

5 可阅读的场所空间场所空间具有自身特有的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才能唤起使用者的共鸣,从而使建成环境更加契合使用者的心理特征,提高空间使用率,更好地发挥站城地区空间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因此,对于站城地区建成环境设计,应注重场地山水要素和人文特征的挖掘,通过城市微景观等细节塑造,营造可阅读、可体验的城市场所。

5.1 挖掘现状场地的山水本底中国建成环境的设计一直遵循“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思想指导,强调建筑与自然相伴相生,形成人、自然与建成环境的情感关联。因此,在站城地区的建成环境设计中,应充分研究场地的自然要素,挖掘其背后的人文内涵,从而形成独特的建成环境体验。嘉兴南站所在地区水网密集,经过长时间的城镇发展,城市肌理和建筑形态充分体现“临水而生”的城市气质。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尊重现状场地水网肌理,塑造水路双棋盘城市空间骨架,同时营造“水街漫坊”“呼吸合院”“艺术湖站”等多元水空间,突出嘉兴水乡特征(图13)。杭州西站地区城市设计过程中,充分梳理周边地区的农田类型和气质特征,结合农田与建成环境的关系,形成具有特色的“共生稻田”,在站区周边结合建筑布局设计“屋顶农田”“立体农场”“西田云道”等功能性城市景观,形成“一个稻田遍野的江南水乡”的城市文化形象(图14)。

5.2 营造地方文化的景观空间站城地区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城市记忆,这些斑驳的记忆碎片如果能通过建筑构筑物、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等方式进行表达,将大幅提升站城地区的城市魅力,给使用客群带来文化归属感。嘉兴南站规划设计中,结合嘉兴的水乡气质,融入水田元素,在站房北部出站空间塑造具有“江南味、水乡情”的“湖站客厅”,通过引湖向南入站,以台田肌理向北延续,拉近站房与秦湖距离,营造湖站一体图景。同时,围湖打造艺术湖站,设置出站湖厅,使出站人群直达船厅埠头,登船畅游直达南湖,体验水乡味门户特色,形成环秦湖“三面绿洲一面城”的景观文化特色(图15)。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