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wai_chatbot id="default"]

如何在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中实现文化传承与业态升级?

哈尔滨中央大街。

中央大街作为哈尔滨最早形成的城市主街之一,是早期国际经济都市——哈尔滨的缩影,街道全长1450m,街区总面积约1.8 hm²。它集中反映哈尔滨1898—1931年开埠通商并作为俄国殖民地的历史,是西方文化植根哈尔滨的具体体现,以西方折中主义、新艺术运动风格为主导的建筑风貌,加之一条欧式方石路及繁华的商业活动,突出地体现了该地区浓郁的欧式商业街道的风貌特色,具有较高的景观价值和旅游价值。

1984年哈尔滨市政府将中央大街确定为保护街道后,为了整治“文化大革命”对中央大街造成的环境破坏,至今已进行了三次环境整治工作。1997年的环境整治一期工程首次提出了“步行化”改造策略,对主街建筑立面进行了整饬。2003—2004年中央大街进行了二期、三期环境综合整治提档升级,整合区域内各种历史文化资源,重点突出中央大街的欧式建筑风貌,扩大步行街长度,减少横穿机动车通道,完善各项街道设施小品(图5-38),并设置11个开敞休闲空间(图5-39),分段保护修缮历史文化建筑。此次整治将中央大街分为四段风貌区并设四个节点,整治范围扩大到25条相邻辅街,完成了红专街音乐文化街、大安街美食街、东风街理容化妆品街的改造,逐步形成了占地94.5 hm²的历史风貌商业街区。

二十余年的整治与经营为中央大街带来了良好的经济与文化效益,截至2019年日均客流量达到30万人/天,同年哈尔滨市对中央大街商务区改造提升和业态升级进行了全面规划设计,制定了中央大街商务区业态升级扶持政策和《中央大街商务区业态指导目录》,调整完善了街区绿化、亮化、牌匾广告、交通组织和智慧街区建设的总体方案,使规划设计和商贸业态布局更加突出欧陆风情,彰显文化底蕴。中央大街的整治工程不仅提高了其区位价值,还带动了道里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其步行化和植人休闲空间的整改策略在改善区域交通的同时,促进了业态多样化和街道活力,通过传统风貌的保护与因地制宜的业态策划,让百年老街再现“东方小巴黎”的历史神韵。

老道外中华巴洛克历史街区是哈尔滨另一处典型的旅游开发型历史街区,该街区占地50.27 hm²,是哈尔滨开埠之地和民族工商业、关东文化的发源地,其核心保护范围面积20.27 hm²,包括以靖宇大街为主轴的“鱼骨式”街道串联“四合院”构成的街坊(图5-40)。靖宇街是哈尔滨出现较早的商业街之一,集聚了全市的老店、名店,这些老字号的振兴和再开发可充分发挥风貌区传统商业特色的优势。

随着城市发展中拆旧建新以及片区的商业衰落,老道外的物质环境和历史风貌都受到了较大的损坏,哈尔滨市政府曾于2008年及2012年分别完成了一、二期保护工程。一期改造工程面积2.6 hm²,以靖宇街、南勋街、南二南三街区围合地段为主要改造对象,改造通过建筑修复和庭院整治对环境进行整体提升,并将“前店后厂”的居住一商业功能混合的街区改造为纯商业街区。经过2012年的二期改造工程,街区作为文化旅游片区进行更大范围的开发改造,总面积13.9 hm²,建设控制地带的建筑全部拆除并新建2~3层的商业建筑,增设了更多展现民俗生活的街道小品,如铜像、牌坊。但街区以小商品零售为主的商业经营模式和更新投入产生的高额的租金。阻碍了招商工作的推进。除南二道街得到政府补助引入一些知名餐饮店人驻外,其余店面基本闲置、业态空心化。为破解困局、提高综合效益,2017年起哈尔滨市住房建设集团组建市场化运营公司,联手商业地产规划运营集团对其进行商业地产化运营,使改造片区逐步恢复活力(图5-41,5-42)。历史街区现已招商传统餐饮、文化主题、休闲娱乐、商业零售、特色住宿五大类业态153家,面积9.5万m²,区内汇集张包铺、老街砂锅居等30余家特色餐饮,传统二人转、相声、评书、快板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民艺演出,年均接待游客百万人次以上。打造哈尔滨漫生活商旅综合体,以商业地产运作模式,将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融合,保护并延续地方的传统产业和生活空间,体现复合生长的城市更新理念。由此可见,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不仅要注重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传承保护,更应将街区的原真性和活力营造纳入更新的基本原则中。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