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珠江后航道洋行码头仓库区保护与再发展。
广州珠江后航道洋行码头仓库区形成于20世纪初,作为沙面地区各国洋行、公司的功能延伸,至今仍保存许多洋行码头、仓库和重要的历史建筑,是特定历史时期广州乃至中国畸形对外经济关系和港口贸易发展的重要实物见证和历史遗存,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使用价值。
近年来,伴随着广州城市的迅速发展与急刷转型,后航道滨水工业及交通运输业出现严重的结构性衰退,使珠江后航道洋行码头仓库区保护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但同时也孕育着再发展的重要契机。广州珠江后航道洋行码头仓库区的保护与再发展在新的背景条件下,基于全面综合的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思想,采取融入城市、延续历史、调整用地、优化交通等规划手段,抓住时机,充分挖据其内在的潜力和开发的价值,复兴了老码头仓库区,保护了近现代工业遗产与风貌,选择适宜的保护和发展模式,实现了工业遗产保护和地区活力复兴的整体最优目标。
(1)融入大的城市发展背景,进行再发展的重新定位 该地区的复兴改造充分尊重后航道洋行码头仓库的历史文化价值,融入大的城市发展背景,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潜力和开发的价值,从改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以及空间环境出发,综合平衡后航道洋行码头仓库区的历史、文化、经济、环境效益,将其复兴改造为保存有大量近现代工业遗产,具有浓郁历史氛围,能够见证广州近代工业贸易史与港口发展史,同时又适应现代发展要求、优美宜人并且充满活力的城市重要历史地段、文化活动中心和滨江开放空间。
(2)调整布局结构,实现保护与再发展的综合平衡 在保护与再发展综合平衡的基础上,融入更大范围的城市布局结构,形成“一核、两带、多节点”的空间格局,其中“一核”为由太古仓、渣甸仓、日清仓及协同和机械厂旧址及其中心文化广场组成的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核心滨水公共空间。“两带”为沿珠江两岸的滨江历史文化休闲带,形成集历史人文景观和沿江自然景观为一体的滨水休闲景观带,为洋行码头仓库区的复兴改造注入新的活力。
(3)精心进行城市设计,营造高品质的历史空间环境 为了使老码头仓库区内的现代化建设建立在高质量的发展基础上,使适宜的开发利用和谐地融入老码头仓库区的历史环境之中,至关重要的是,将城市设计思想贯彻到近代洋行码头仓库区保护与发展的全过程,对洋行码头仓库区原有空间和特色进行有目的的梳理。老码头仓库区西岸的核心区集中了渣甸仓、日清仓、协同和机械厂、毓灵桥等文物古迹和新中国成立后建造的一批仓库,设计充分利用其拥有的历史资源形成近现代工业展示区、海事博物馆区、客运码头区以及商业娱乐综合区等功能区。中心广场以吊车、集装箱、机器设备等工业时代的标志性景观元素进行布置,并通过城市设计将一些近现代工业遗迹巧妙地联系起来,形成积极的城市开敞空间。太古仓是老码头仓库区东岸的精华,至今其建筑和码头原貌仍基本保留完整。规划按照历史真实性和完整性保护原则对太古仓建筑本体和码头进行修缮维护,而其内部功能则置换为广州近现代海事展示、商业购物、餐饮游乐等功能,与太古仓共同形成历史展示、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和商业购物的特色综合文化区。
在保护与再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广州滨水区更新保护彰显了广州珠江后航道洋行码头仓库区独特的近现代工业遗迹历史风貌,使其成为广州富有吸引力并且充满活力的一个复兴地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