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wai_chatbot id="default"]

在进行广泛而复杂的旧城街区改造时,我们如何有效地引入第三方专业力量,以确保改造方案既能尊重并传承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又能融入现代城市功能,提升街区活力?同时,如何在改造过程中确保公众参与,平衡各方利益,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广州第三方专业力量参与——以广州恩宁路街区为例。

恩宁路改造在2008年启动了动迁工作,截至2010年9月份,在总计1950户居民中,已签约居民1506户,未签约居民444户。伴随项目的不断推进,公众对恩宁路的拆迁和规划方案的抗议不断增多。其中,街区居民的意见主要是集中在拆迁补偿和安置问题上,而媒体和广州的其他市民则对政府拆除富有特色的骑楼街提出质疑。持续的媒体报道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恩宁路街区的改造和保护活动中,其中就包括了一些第三方,如中大公民研究中心和恩宁路学术关注组。恩宁路事件中的公众参与经历了从政府主导的公众参与,居民主动参与,到有第三方参与的变化过程。政府主导的公众参与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不能让居民满意。总体而言,政府主导下的公众参与仍然处于告知和咨询的“象征性参与”阶段,并不能使得公众满意。由于对政府主导的公众参与的不满,街区居民在2008—2010年,通过多种方式,如与政府相关部门直接对话、信访、媒体公开信以及通过人大代表在两会上提交议案的方式,向相关政府部门表达了他们的诉求。居民的主要诉求集中在拆迁补偿和安置等自身利益上,几乎没有关切街区的保护和发展的诉求。居民的参与一方面体现了城市规划在公众参与制度建设上的不足,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当前公众公共意识的缺乏。总体而言,居民自下面上进行的主动参与效果有限。

恩宁路事件中的第三方参与主要有恩宁路学术关注组(后简称小组)、中大公民研究中心,其中小组是主要的参与主体。小组以高校学生为主,包括建筑、规划、艺术、新闻和人类学等多元的专业背景。基于对广州旧城历史文化的热情而形成的学术研究小组,其宗旨是为了旧城改造的多元参与和文化保育。小组成立之后,就利用其多学科的背景优势,一方面记录恩宁路,同时通过展览、座谈和交流会的形式宣传恩宁路历史和广州旧城的文化,另一方面也积极介人恩宁路改造规划的公众参与。在公众努力之下,政府相关部门决定重新考虑恩宁路的改造方案。2010年8月,荔湾区规划局和文化局等部门联合召开媒体通报会,承认恩宁路项目“当时确实对旧城保护认识不深刻,规划更多是从地块经济平街的角度出发”“对旧城保护认识不足走了弯路”,同时表示将对历史街区成片保护,并成立居民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组成的顾问小组。2010年10月,荔湾区政府正式聘请由大学教授、规划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居委会主任等15人组成恩宁路改造项目顾问小组。

2011年6月,广州市政府公布了恩宁路街区新版的有机更新方案,方案创新性地提出了“居民自主更新”这一旧城改造新的模式。新版规划在广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会议上获得全票通过,同时也得到了恩宁路街区居民签名支持。恩宁路事件中,公众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得恩宁;路街区能够以更能够保护街区历史文化的方式进行更新,维护了城市的长远发展利益。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