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wai_chatbot id="default"]

如何确保奥运场馆在赛后仍能持续发挥作用,与所在地区形成良性互动?

伦敦奥运会场馆——注重长远且与时俱进的规划

1.没落史特拉福的机会来临

2005年,伦敦、巴黎、马德里、纽约和莫斯科为了申办2012夏季奥运会各显神通,竞争激烈程度前所未有。7月6日主办城市结果揭晓,伦敦以“为下一代留下资产”为主题,取得主办权。2012年伦敦奥运场地位于伦敦东部的史特拉福,在拟定奥运举办策略之初,伦敦就以”Legacy”(资产)这个关键词定下基调,选定贫困破败的东区作为举办奥运的场地。史特拉福是二战后发展而成的工业区,不仅没有便利的公共交通系统,也没有美丽的草地公园,甚至过去200多年来一直是垃圾填埋场和化学工厂的所在地。该区域的河流和土壤长期受到严重污染,废旧的工厂中住着社会底层人民,社会问题严重,犯罪事件频发,是许多伦敦人不愿驻足的地方。伦敦政府的此举用意非常明显,意在通过这次机会开启一轮东区的城市更新。

2.长远的规划策略

英国人从申办奥运的第一天起就打定主意,所有的建设必须以赛后使用为优先考量,从长远角度将申办主题定位为“为下一代留下资产”,这也成为其在激烈竞争中胜出的重要原因。奥运主场馆的设计采取了“拥抱临时性”的策略,这是伦敦奥运规划中令人称道的创举之一。伦敦奥运建设局向所有参与奥运场馆设计的建筑师提出要求:“场馆设计必须符合赛事期间及赛事之后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所有场馆都将在赛后重新塑身,以服务于当地社区的居民。

伦敦奥运会的成功申办推动这次英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城市更新项目付诸实施。规划设计的准备工作广泛征求了公众的意见,承载着附近市区居民的热切期望。本次复兴规划的真正成功之处在于全面且深入地探讨研究了有关社会、环境、交通、规划和设计等方面的多重议题,形成了条理清晰的战略决策。

根据《2012伦敦奥运会总体规划暨城市再生计划》,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结束,史特拉福改造计划只是完成了第一阶段。未来16年,史特拉福将鼓励家家户户栽种盆栽、照料花园、延续“城市花园”理念。规划用25年,分为6个阶段将史特拉福打造成为自给自足的“循环生态城”。具体的主要规划要点如下。更新内容及理念。伦敦奥运会首先最被看重的是一个社区复兴的项目,规划了5个各具特色的城市居住片区,估计有11000套新住房。伦敦奥运公园建设看重场馆、空间今后的使用,规划之初就提出口号“每个人都是运动员”,并把这一理念贯穿在整个奥运场馆建设和使用过程中。

交通规划。伦敦奥运公园要求交通可达性极好。规划建设9条地铁通过该区,并和2017年完工的史特拉福站联通,目标是伦敦30%站点与之直接联系,20分钟到达机场,20分钟到达M25高速公路。

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伦敦奥运公园要考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完善,包括对学校、商店、医疗机构等的布点和服务半径的考虑,有11个学校和儿童室、3个健康中心等。 城市特色保护与设计。伦敦奥运公园是个新旧文化交融的场所,在设计中强调了新旧取向,对旧的历史文化提出保护,如片区内的乔治亚风格和维多利亚风格建筑,保障其与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对于新的建筑,创造新的商业、休闲和生活氛围,强调运用可持续新技术。

远景规划:到2020年奥运公园将成为伦敦5个顶级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到2030年超过20000位居民在此就业。奥运会结束后,场馆进行大体量的“瘦身挪移”,将大型的体育设施小型化改造后向当地社区居民开放,整体将近缩减到原来的1/3,腾挪出大量公共空间供附近居民使用。2012年伦敦奥运会34个比赛场馆,只有14个新建体育馆,其中8个临时场馆,6个永久性场馆。大量使用现有场馆,建设临时性场馆,成为伦敦奥运“可持续性”理念的体现。

奥运会主场馆“伦敦碗”下层的2.5万个座椅为固定座椅,外围架设一个可拆卸的轻质铁架作为附加的5.5万个座椅的看台。奥运会结束后,这些座椅将会被拆除,“伦敦碗”将瘦身为一个小得多的体育场。

距离“伦敦碗”不远的奥运会游泳馆“海浪”,奥运会时为1.75万个座位,结束后仅留下2500个。场内的3个大型泳池,将被重新划分成5个泳池,向公众开放。移除了两侧观众席的座位,转换成社区活动中心,有托儿所、适合家庭使用的设施,以及咖啡厅等社区空间。

曾经明星云集的奥运村重新装修,铺上新地板,设置厨房,变成2818套单元房。其中1379套单元房将作为保障房。意味着有近50%奥运村住宅将向穷人开放,另一半向私人销售。第一批房客已于2013年下半年入住。拥有1.2万个座位的伦敦奥运会自行车馆,奥运倾斜赛车馆,其中6000个座位为临时座位。在奥运会后,这里的赛道进行适当改建,以便同山地车道及其他自行车运动道结合,建成一个面向社会的“自行车运动园”。水球馆和篮球馆等临时性场馆被拆除,移至另一个城市重新组装利用。

此次伦敦奥运所有场馆的建设和使用,奥运资产的后续管理以及与所处地区的“互动配合”,成为这次伦敦奥运的一大亮点,是史无前例的创举,为伦敦奥运规划团队博得了不少掌声,也为以后的奥运场馆规划设计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案例。

3.动态适时的规划调整

伦敦奥运赛后区域由一个规模较大、擅长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的跨国工程咨询公司负责规划,他们提出了“赛后区域再生总体框架”,这是一个为期30年、逐步实现整个城市区域更新的分期发展框架。该框架涉及建设多处居民社区、创意商城、娱乐中心和体育设施等,具体详细的规划设计方案会在未来30年,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