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wai_chatbot id="default"]

新作丨赋能城市 · 打造站城融合新典范

立足于时代,增强文化自信,强化地方特色,将苏州及张家港文化的典型符号融入建筑设计之中,交汇枢纽,区域优势。

用地分析

作为新城创新门户区中的枢纽创新综合体的重要节点,连接张家港市中心、苏州主城区、省会南京及上海,并通过上海两大机场通达世界。南侧为景观水系,西侧与四干河景观带隔路相望,具有区域独有的双水环绕的景观优势。

区位分析

项目位于张家港站前广场北侧,用地东侧为站前主干路昇恒路,是由市区来往高铁站的必经之路,也是张家港高铁新城的形象展示窗口。北侧是新城通往市区的快速路—弘吴大道的高架段入口。

耦合设计 高铁新城

面对繁复的项目周边交通环境和自身的业态需求,我们希望立足于时代,从空间规划、建筑尺度、材质肌理、景观绿化等层面去创造适应城市高铁站前空间的超高层地标建筑。

形体生成

结合高铁线路、周边交通及城市景观视线等要素,规划将150m高的办公塔楼作为区域“核心”,布置于用地西南侧,规避了北侧高架噪声及视线影响,更远离高铁轨道线,减小相互不利影响。同时临近西侧景观水体,更有利于站前空间形态的塑造。

从城市视线分析来看,流线曲面的造型也弱化了独栋超高层建筑的体量感,没有明显的角部对立的关系。也使得建筑在新城中的昭示性更加明显。

进一步深化为四角曲面的流线型平面形态,通过结构优化设计,营造出角部无柱的优越视线空间,而弧面也使得建筑内的使用者拥有更好的视线感受。同时更是呼应了国泰现有集团总部的曲面形态,是对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规划布局

将多功能会议中心贴临塔楼布置,能够更紧密的联系集团各业务单元,也便于各类活动功能的展开。同时将会议中心建筑主入口朝向项目用地形象入口——站前路昇恒路入口,也能够向往来张家港的宾客展示国泰集团开放、进取的企业面貌。

功能分区

150米超高层塔楼部分由两个避难层自然的分隔为高、中、低三个办公区,并将多功能的会议中心紧密结合塔楼布置。秉承国泰集团一贯的集约高效的办公楼建设标准,选择了超高层单塔形式来展现企业在高铁新城的重要地位。结合较为有利的采光通风条件及最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最高效的空间关系,采取了类矩形的建筑形态。

动静双轴 融合共生

立面分析

建筑立面的灵感来自于张家港的长江文化以及国泰集团的通达世界的进出口网络。既包含了代表着立足张家港这座城市坚实基座的石材为主肌理的会议中心,也设计了象征着长江和网络两种元素的结合,代表着城市与企业共生共荣的玻璃+金属肌理的塔楼。

建筑底部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城市灰空间,与景观结合设计为塔楼办公区域创造附加价值,为使用者打造一个让人停留细品的交流场所。建筑底部柱外露使塔楼底部不同于上部全玻璃形式,更加稳重,且与裙房交接更加自然。

结合大雨蓬,形成主入口的落客空间。竖向线条的交织设计使得塔楼充满张力和韵律,使得建筑也更具有节奏感,成为有别于周边建筑的标志性元素。既强调塔楼视觉上的吸引力,也不过分夸张突兀。

景观分析

项目将会议中心的建筑主入口及活动广场也结合在东侧设置,形成了“动”区。从主入口到绿地到广场,从立体维度形成了多样复合、对城市半开放、富于巧思的景观空间,形成良好的与城市空间的对话界面。

办公塔楼主入口结合车行落客区,远离城市干道,相对僻静,设置了景观对景,更有利于企业形象的塑造,成为相对的“静”区。南侧结合城市水系设置开阔滨水景观带及健身步道,为企业员工提供休憩运动的场所。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