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背景与综合交通发展的政策契机
1)城市紧凑、集约化的发展趋势
2)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背景
3)综合交通发展背景与相关政策契机

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站类型

综合交通枢纽站域区一体化开发的四项“融合”原则与发展目标
综合交通枢纽站域区一体化开发的痛点
1)碎片化管理,缺乏统筹管理主体
2)重建设、轻运营,缺乏全生命周期的运营理念
3)交通组织平面化、缺失立体综合规划
4)区位与选址不当、与城市既有环境和公共交通系统分离
综合交通枢纽站域区一体化开发的目标与设计应对模式
1)适应未来新的发展,注重四项“融合”原则
- 融合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交通价值和城市价值;
- 融合水陆空多元交通类型;
- 融合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与站域区的城市开发;
- 融合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全生命周期的建设和运营。
2)新一代综合交通枢纽站域区的发展目标
围绕以上四项原则,我们提出六项发展目标。
- (1)站城融合
- (2)高效便捷
- ( 3)运营导向
- (4)活力魅力
- ( 5)智慧安全
- ( 6)绿色生态
3)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站域区的设计应对模式
从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发展趋势来看,紧密结合枢纽配置与其能级匹配的城市综合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枢纽区位与交通优势,以此激发城市片区的整体活力已成为普遍的开发共识。从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能级和交通系统的复合程度来看,主要分为三个类型:国家级的“航空—铁路—轨交—公交”复合型;区域级的“铁路—轨交—公交”复合型;城区级的“轨交—公交”复合型。各类型均有不同属性及其相应站域一体化设计应对模式。
(1)国家级:“航空—铁路—轨交—公交”复合型
此类枢纽通常出现在机场吞吐量规模大,对多种交通集散需求量大的城市,通过引入高铁、城际铁路、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站点,形成一体化综合枢纽。其主要特点是:通常以机场选址考虑为主导,多向性交通选择需求高,人群出行目标性明确,换乘区域集中,交通流线复杂,对于整体配套服务的水平和品质需求较高。
基于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在综合交通枢纽站域区实现融合式发展,需要考虑总体定位,判断枢纽地区未来战略取向,前瞻性地指定总体交通组织策略,解决城市背景交通、枢纽集散交通与区域地区开发交通可能出现的矛盾。周边片区规划需要兼顾产业复合、经济竞争力提升、环境示范性、文化影响力等多方面考虑,确立片区功能板块、土地利用结构以及综合交通规划和设施布局方案。

(2)区域级:“铁路—轨交—公交”复合型
区域级综合交通枢纽一般位于都市圈的核心,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辐射多个城市,承担大量城际客流。此类枢纽以干线铁路(包括高速铁路、普通铁路、城际铁路)枢纽站场为主,集轨道交通、公交等各类公共交通方式于一体,实现共同衔接、联运、转换。其主要特点为:通常以铁路站场选址为主导,国外枢纽选址通常在主城区内,枢纽所在片区依托于交通优势得以迅速崛起;国内的新建高铁车站枢纽强调以交通带动新城建设,通常选址距主城过远;由于不同城市定位、功能配套运输方式不同,此类枢纽及其站域区综合开发存在多种布局形态类型及交通衔接模式。

区域级综合交通枢纽站域区空间结构示意图
( 3)城区级 :“轨交—公交”复合型
城区级综合交通枢纽或站点一般位于城市中心或副中心,通常复合轨道交通(地铁或轻轨)与公共交通,是城市内部交通的重要节点。
城区级综合交通枢纽在开发模式上,分为周边开发和上盖开发两种模式:
- 一种是周边开发模式——围绕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片区的整体开发。

城区级综合交通枢纽站域区空间结构示意图
- 第二种是上盖开发模式——紧邻轨道交通站点的上盖综合开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