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wai_chatbot id="default"]

城市视野下的当代交通建筑_桂学文

(2)关于客运站与区域城市协同发展高铁车站自诞生起,始终扮演着城市最大运量的公共交通中心、连接各种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的角色,并在其修建之初迅速与城市交通紧密结合、共同发展,这种状况高度符合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发展的区域城市结构模式。借鉴TOD理念,尝试走结合国情的城市交通和谐发展之路,可能成为未来高铁车站建设的主导方向。而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TOD理论的全部?还是将其作为时尚的“噱头”而导向我们需要的开发结果?目前,在中小型城市,高铁车站保障了人们的出行需求,促进了区域的经济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但这些并不意味着高铁车站便可联手城市放大开发量。由于所处地区的城市规模、人口总量以及发达程度的差异,协同建设发展仍需缓步推进,不能盲目扩展。而在大型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高铁车站的未来却孕育着巨大的潜力。庞大的高铁客流为车站的开发带来了大量的可能性,使得众多大型车站成为周边区域发展的核心,并将带动城市建设。事实证明,高铁车站促进城市经济、产业、文化发展的附加值远高于车站建筑本身。尽管需求如此,我们仍需要谨慎策划,尤其是特大型客运站周边的城市业态定位、密度控制和空间结构分布,以免因交通量的叠加而产生拥堵,以过度的中心区域同质化竞争导致虹吸现象。如何更加深入与城市经济、文化和环境结合,以保持核心优势,营造交通主导的城市多元化公共场所,构建开放、共享、秩序、平衡的站城关系,创造整体城市的活力,健康,值得我们深思。高铁提升了速度,缩短了目标距离,而换来的时间应更被我们珍惜,多一些思考,让交通建设的洪流融入城市的良性发展。

徐平利: (1)2020年——分水岭

Covid-19(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给世界航空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呼啸而来的国际民航新技术发展趋势汹涌而来,中国民航提出四型机场建设纲领及贡献中国智慧目标,机场航站楼设计出现越来越多创新的发展变化趋势。如何在保障安全健康的前提下实现机场和城市的双轮驱动和健康发展?机场是否依然是城市发展的复合驱动力?(2)Covid-19带来对世界航空业的巨大冲击疫情前,作为世界机场发展重要极的中国境内,机场发展积极而活跃,世界级机场群(长三角机场群、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京津冀机场群)正在形成,预计到2035 年,中国民航运输机场将增加到238个,运输机场数量增加至450个,旅客吞吐量超过30亿。

后疫情,世界航空业受到的巨大冲击远高于“九一一”危机,航空旅行可能需要将近五年的复苏期,这比大多数经济领域复苏都要慢,全球的航空业面临再次起飞的迫切需要。国内的航空基础设施建设呈现逆势增长的态势。人类出行的原始冲动——航空旅行必不可少,重新激发乘客的旅行欲望更成为航空业的当务之急。各类紧急措施或许成为机场未来的运营常态,这包括: 深度清洁及加强安全措施,社交距离限制导致机舱内的座位布局及内部设施改造,零接触登机,机场健康检验、检疫常态化等。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