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wai_chatbot id="default"]

分类: TOD知识训练集

  • 基于站城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型铁路客站设计策略研究_岳凯

    2.4.2 客站层面的意义站城一体化设计在客站层面的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充分发挥了客站综合交通枢纽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是提高了客站站区空间的活力。由于客站综合交通枢纽高效便捷的交通优势,不仅提升了周边地区的土地价值,也聚集了大量的旅客及城市人流,使客站作为城市交通节点的同时,有潜力成为该区域的城市核心区。通过站城一体化设计,在客站交通枢纽功能的基础上,有序扩展城市日常功能及空间,极大的激发了综合交通枢纽型铁路客站作为城市活力场所的潜力,完善了综合交通枢纽型铁路客站作为城市 “交通节点”和“城市场所”的双重价值属性。 同时,站城一体化设计理念下复合化的功能及多元化的空间,使客站在满足旅客多样需求的基础上,成为可以容纳出行旅客之外的更多的市民日常活动,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带动了客站区域城市活力

    2.4.3 公众层面的意义站城一体化设计在公众层面的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多样化的功能满足了旅客复杂需求;另一个方面是创造了服务于客站周边市民的日常城市功能及公共空间。站城一体化设计通过将办公、酒店、商业、娱乐、文化、展览等多种城市功能及公共空间,高度整合在交通便利的客站枢纽核心区,形成客站交通与城市空间相结合的客站枢纽综合体,多样化的功能及公共空间提供了丰富的候车活动,满足了综合交通枢纽大量旅客的复杂功能需求。同时为客站周边的市民提供了日常生活的便利,闲暇时间可以去散步、休闲、喝一杯咖啡,和朋友集会,下班之后也可以在客站周边进行购物、健身以及看一场电影,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客站不再是单一出行的目的地,也是城市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既可以在这里完成便捷的交通服务,可以在这里感受热闹非凡的城市生活.

    2.4.4 经济层面的意义铁路客站的建设需要一次性注入大量的资金,资金的可持续投入是客站能否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铁路客站的建设一直是政府作为主体的投资者,通过财政拨款和补贴进行建设与运营。与此同时,铁路客站的获利渠道相对单一且回报期较长,加上运营成本比较高,外部效应未能有效的内部化,导致铁总承担了巨大的资金压力,形成了较高的负债率。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铁和客站自身的建设和发展。站城一体化设计通过客站与多种城市功能的复合开发,结合地方政府与民间房地产资本进行共同投资,通过一体化设计带动周边土地价值提升,这种间接依靠土地开发获得收益的模式,比政府直接投资模式的资金利用率可以提高30%,也比政府直接投入的产出比更为合理。19站城一体化设计反哺了客站的资金投入,减少政府的补贴,促进站与城的可持续发展。

  • 京张高铁站城融合模式研究及应用_冯小学

    引言车站不仅是铁路的重要功能节点,也是城市的重要场所,直接展现着社会经济的发展[1]。近年来,随着我国新一轮高铁建设的快速发展,车站作为城市的重要门户和名片,成为了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车站与城市的关系也日趋紧密与复杂,“站”与“城”的关系再次成为人们讨论与关注的话题。京张高铁以打造“融合、绿色、智能、经济”新型综合交通枢纽、绿色车站为目标。本文基于站城融合设计方面的一系列研究,探索总结了站城融合5 种不同设计模式及设计要点。

    1 站城融合设计要素分析当前高铁站房的需求已由单一交通功能向综合交通枢纽转变,站城融合应是车站与城市在交通、功能、空间等多方面的相互渗透与耦合。首先,高效、便捷的交通是站城融合的重要基础。实现车站与城市内外交通的全面衔接与快速换乘,从而确保车站综合交通系统的高效运作、提高站城交通协同的整体效率。其次,高效集约组织、多元功能复合是站城融合发展的方向。由于大城市用地紧张,站城融合设计能高强度利用车站及其周边用地,实现各种业态功能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更加开放、包容的城市活力区域,助力所在区域的更新发展。再次,车站与城市、自然环境相融合是站城融合实施的重要保障。环境是车站枢纽的生成空间与存在场所,在发展成熟、运作高效的城市中,车站枢纽要顺应城市既有环境,以功能节点对城市空间进行延伸和补充;而在新建城区,车站枢纽应起到疏导与调节作用。总体来说,当代高铁站房设计应考虑车站及城市功能、所处时代、所在环境、城市特色与文化、城市更新及社会事件等诸多要素(图1),形成具有时代特色、满足复合功能需求、符合城市规划的综合交通枢纽,成为助力站城融合开发、紧凑城市建设的重要引擎。

    2 京张高铁站城融合的5种模式京张高铁站房所设地点、所处环境各具特色,功能需求也不甚相同,有位于市中心功能相对完备的北京北站、城市发展区的清河站、风景保护区的八达岭长城站、新旧城交接处的张家口站、奥运赛区的太子城站等,这为站城融合多种模式的探讨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根据车站发挥的功能效应及多样化的环境本文试图将站城融合归类为5 种模式,分别是改造提升模式、织补模式、引领模式、消隐模式及奥运模式,针对5 种不同模式,本文将分别阐述其设计关注点及侧重点。2.1 与城市中心的融合——改造提升模式北京北站位于城市中心,是与城市相融,“改造提升”模式的典型代表。设计要点集中体现在:采用“一线双站+ 区间隧道”规划思路;站内功能改造升级等方面。

  • TOD导向下的轨道交通场站一体化建设与用途混合引导

    2.1轨道交通场站一体化的功能定位

    场站一体化建设的规划阶段需明确站点的整体功能定位。定位的影响因素包括站点所在区位、站点周边功能(一般针对城市建成区)、站点交通能级、规划用地特性等。通常轨道站点从不同维度可分为:中心城区型与郊区型;综合型、产业型和居住型等;枢纽型和一般站型等,各维度属性可以互相叠加。卡尔索普依据站点区位与周边功能,将站点划分为城市TOD和邻里TOD两类[12];汉克·迪特马尔(HankDittmar)等据此将站点分为城市中心区、城市近郊区、郊区中心、郊区边缘、邻接公交区和通勤小镇中心6类[13]。国内的站点分类更加多元,如住建部依据区位和交通能级将站点分为枢纽站、中心站、组团站、特殊控制站、端头站和一般站6类,并提出站点用地功能应与其交通服务范围及服务水平相匹配,且交通服务水平高的站点应作为城市各级核心商业商务服务中心[14];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学会等依据交通能级、周边功能与规划用地特性将站点分为枢纽型、中心型与社区型[15];北京市将第一批轨道微中心分为综合型、社区型和特殊型3类。一般来讲,综合定位级别高的站点,其一体化建设应更重视交通设施与城市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混合配置;定位较专的站点,其一体化建设应重点配置主导功能用途,然后兼顾相适应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2.2轨道交通场站一体化的分圈层用途混合引导

    场站一体化范围内的用途混合适合进行分圈层的引导(图2):枢纽区一般采取建筑复合的方式,体现为建筑分层;核心区与影响区一般采取用地兼容与用地混合的方式,体现为地块间、地块内部等的复合功能设置;车辆基地综合利用一般采取用地分层的方式,体现为盖上部分为城市开发用途、盖下部分为轨道交通用途。

    (1)枢纽区的用途混合引导。“枢纽区”是一体化区域中开发价值最高、开发强度最大、功能复合度最高的部分,其用途混合做法通常是建设交通枢纽综合体,或者通过通道或连廊直接将站点及其周边高层塔楼连接起来,并对地下空间进行立体使用。例如,北京东直门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将交通、商业、酒店、办公、公寓等用途整体规划在同一地块中,同步规划与建设[16];东京涩谷之光大厦(HIKARIE)通过“城市核”将站点与周边建筑直接连接以实现用途混合(图6),并在建筑中分层布置零售、餐饮、会展、剧场与办公等用途[17]。枢纽区的功能选取多考虑经济性,根据不同业态对地价的承受程度,布置不同比例的商业、办公、会展、酒店、影院等。根据枢纽区的用地混合特征,通过建筑的竖向分层控制等手段,可以帮助保障站点地区的24小时活力[12]。

    (2)核心区与影响区的用途混合引导。核心区和影响区开发价值较枢纽区小,但服务范围远大于枢纽区,其用途混合一般体现为地块间用途混合与地块内用途兼容两种形式,功能一般选择对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好带动作用的产业、办公、商业等,在城市更新区域也应需考虑补充公共服务功能,业态宜集中在住宅、商业零售、餐饮业、宾馆、金融保险、艺术传媒、文娱休闲、康体、医疗健康、新兴产业等12类[15]。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针对枢纽型、中心型、社区型3类TOD项目提出了商业开发功能的选择指引(表1)[15]。东莞市提出在TOD范围内应布局综合类、商住类、居住类,以及与城市发展相符合的新兴产业类和产城融合类项目[8]。东京市在田园都市线的实践中,通过在轨道沿线新建站点周边预留土地,并引导知名大学、中学、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入驻,极大提升了站点周边用地的吸引力。

    (3)车辆基地综合利用的用途混合引导。车辆基地上盖的建设内容多数在地面以上,与城市地坪通常有10m以上高差,封闭性强的空间特点导致此类综合利用项目的用途较为单一,考虑到项目的可实施性与经济效益,一般会以居住为主导用途(项目类型可包括商品房、公租房等),部分考虑区位或用地紧张程度会布置其他开发或公共服务用途。

  • 基于站城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型铁路客站设计策略研究_岳凯

    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主要阐述了站城一体化设计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同时梳理了站城一体化的国内外发展与现状,并提炼了站城一体化设计的主要目标及其对城市、客站、市民等不同方面所产生的积极意义。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对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第三章在线正上式站型模式分析的基础上,对国内目前采用线正上式站型的建成客站进行调研及研究,梳理出这类客站在站城一体化设计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第四章通过对国内外站城一体化设计的相关理论、发展过程及典型案例的整理,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出站城一体化设计的主要特征。第三部分,包括第五章,在前两章对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站城一体化设计的具体方法。在前两章线正上式客站问题分析及站城一体化核心特征总结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参与的采用线正上式站型的衢州西站设计为例,详细的阐述了线正上式铁路客站的站城一体化设计策略。论文通过对以上三个部分的研究,对采用线正上式站型的综合交通枢纽型铁路客站的站城一体化设计进行了具体而详尽的研究,从而使本文能够对以我国未来铁路客站的站城体一体化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1.2.2 研究意义综合交通枢纽型铁路客站的站城一体化设计策略研究,是基于我国具体国情和铁路客站发展现状提出的设计策略。因此,其意义一方面是在回应现阶段我国跌路客站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提供适用于我国铁路客站的站城一体化设计方法。1.2.2.1 回应我国铁路客站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站城一体化设计是交通枢纽与城市共同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未来铁路客站设计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发展过程中更多的是注重铁路运营里程和客站规模的不断加大,忽视了客站建设与城市的共同发展,使得我国铁路客站的建设在站与城市的关系上积累了不少的问题。当前铁路客站设计仅仅注重枢纽的交通功能,忽略了其作为城市场所的功能属性以及对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造成了客站缺乏与城市空间的联系,形成相对独立的以客站为中心的交通孤岛,割裂了客站与城市空间的整体性。本文对站城一体化设计的研究,希望回应我国铁路客站发展的现存问题及现实需要。1.2.2.2 提供我国铁路客站的站城一体化设计方法站城一体化设计理念是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高铁快速发展,从国外发达国家学习的客站设计理念,站城一体化设计不仅仅将铁路客站作为城市的交通枢纽,同时也是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共空间、整合城市多样功能的一个过程,目的是实现客站与城市的共同发展。因此,结合我国具体的国情、国策及客站发展的不同状况,提出符合我国铁路客站站城一体化的设计策略,是当下铁路客站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采用线正上式站型的综合交通枢纽型铁路客站为例,探讨了其进行站城一体化设计的具体策略,以期为我国铁路客站的一体化设计提供一定的方法。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1.3.1 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综合交通枢纽型铁路客站,具体是以线正上式铁路客站站型为例进行针对性的研究。综合交通枢纽型铁路客站是指铁路与其他交通方式,如地铁、轻轨、城市公交、出租出、社会车辆、长途客车等城市交通方式的整合,形成以铁路客站为中心,无缝衔接其他城市交通的综合客运交通枢纽。线正上式站型是穿越类(跨线类)铁路客站站型中的一种,本文选取的是站场与广场地坪标高相同的地上线正上式站型(文中简称线正上式站型)(如图2- 1)。1.3.2 研究内容本文的研究内容是综合交通枢纽型铁路客站的站城一体化设计策略,以线正上式铁路客站的站城一体化设计展开本文的具体研究。根据一般问题的研究方法,本文依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将研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对问题的背景及战城一体化设计的相关研究进行阐述。第一章绪论主要对站城一体化设计问题的研究缘起和背景做了介绍,同时界定了问题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 TOD导向下的轨道交通场站一体化建设与用途混合引导

    北京在五路居车辆基地上开发的琨御府项目便以居住为主导功能,北京张家湾车辆基地综合利用项目因地靠北京环球影城,布置了与环球影城业态相关的商业(冰酷世界、戏曲中心、儿童未来探索馆等)、办公(文旅产业、花园创意、总部办公)、酒店等[18];香港九龙湾车辆基地综合利用除设置居住功能外,还配有戏院、大学、康健医务中心以及相关的政府办公部门等[19]。整体来看,车辆基地综合利用项目宜布置居住、商业、办公、体育活动、景观绿化等功能,以及服务于上盖地坪活动人员的配套公共设施。盖上功能的选择还应考虑结构预留需求、交通组织需求、与板地下功能相互影响等因素。

    3轨道交通场站一体化用途混合的规划编制与管控途径

    为规范场站一体化建设的用途混合管理,保障相关设计理念落到实处中,配套的法定规划编制与管控政策是重要的实施保障工具。首先,各级法定规划作为规划管控的重要依据,需要充分体现场站一体化建设的内容及要求,特别是场站一体化建设项目可能出现预留预埋工程,这要在详细规划的各层级中加以约定。因此,北京开始探索在街区控规、规划综合实施方案、工程设计方案等阶段逐一落实一体化内容,通过编制“五图+要求”来衔接街区控规,编制一体化规划综合实施方案与一体化工程设计方案来衔接控规等(表2)。

    其次,用途混合的规划管控政策手段可主要总结为增设混合型的用地、规定用途兼容类型、对场站一体化建设制定专门细则等。前两种做法在实践中更为普遍,如日本将土地分为居住、商业、工业等13类,并明确了它们可兼容以及禁止兼容的建设功能;深圳鼓励轨道站点服务范围内的土地混合使用,通过规定混合用地的适建用途和功能比例开展精细化管理,如轨道交通用地鼓励与商业用地和二类居住用地,可视具体情况与文体设施用地、三类居住用地混合使用[10]。针对场站一体化建设制定专门细则是近年来精细化管理要求下出现的新做法,以此对场站一体化建设范围内的用途混合提出种类、比例、空间等方面要求。如北京通过编制《轨道交通一体化规划技术细则》与《轨道微中心规划技术细则》,对全市站点提出了功能一体化的规划目标(表3),并向下分解为人口与功能集聚、功能良性互动、混合多元、空间结合、与市政协调等具体要求;针对轨道微中心站点提出活力共享、符合多元、高效集约等规划目标,并向下分解为公共用地占比要求、正负面清单、功能类别数目等要求。

    4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轨道交通场站一体化建设的用途混合引导在国外已经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经验,但我国受起步晚、缺乏本土化理论指导、城市与轨道建设不同步等因素的影响,相关探索主要集中在站点功能定位、用途混合性质等层面,且从设计、决策到落地实施的全流程未能完全打通,使得我国的场站一体化建设水平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未来我国轨道交通站点的一体化建设应重视加强“规划指引端”与“规划实施端”的研究工作开展:一方面,在规划指引端细化理论研究的深度和维度,完善规划编制的顶层设计,如结合国情对轨道交通场站进行更为合理的分类分级,定量研究场站一体化建设范围内的用途混合要求,以及借鉴新加坡、日本等地做法创新相关的规划编制与管理手段,包括规划多功能用地、推进一体化建设范围内的用地预留、明确混合用途正负面清单等。另一方面,在规划实施端,重视涉及轨道站点用途混合的项目在规划、建设、土地出让等方面的规范化管理和跨部门、跨阶段对接,如完善场站一体化建设范围内用途混合项目的审批流程与实施模式,采取立体钉桩、分层出让的手段明确产权及投资分劈等。

  • E-TOD理念下的都市边缘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开发策略

    灵活开发—创新土地储备和开发时序的控制途径

    (1)土地储备。

    由于都市边缘区位于半城镇化地区,土地开发的复杂程度低于中心城区,站点周边的潜力用地规模较大,建议扩大土地储备范围,保障“轨道+物业”综合开发的落实,进一步防止无序建设。同时,建议国土建设指标优先向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储备地块覆盖,尤其是城市近期站点开发区域,以提高建设用地的效率和集聚度。对于远期建设站点,可先行制定远期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储备计划,并同步纳入规划控制范围,避免在轨道交通建设之前出现抢建、乱建的无序行为。

    (2)开发时序。

    开发时序的控制主要是针对空白地的新城开发。在轨道交通站点开发初期,主要进行交通接驳设施、外围居住组团和居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该时期需控制高端商业物业的体量,以本地化人口流量的培育为主;中期以新城产业培育、商业服务业配套和居住环境提升为主,适时进行站点核心区较高强度的开发,注重营造良好的换乘和步行环境,同时增加医疗、教育和休闲等品质型服务设施;远期形成以站点为核心,集办公、商业、休闲娱乐和公共服务于一体的轨道交通综合区,逐步提升人流密度,并以轨道为基点,沿中运量捷运通道进行轴向梯次开发,最终形成以E-TOD模式为骨架的都市边缘区新城组团。

    在一些十分偏远的都市边缘区,可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在开发时机尚未成熟时,先选择暂时关闭站点,先行建造住宅和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待周边的土地开发已初具规模后,再实行站点的综合开发。

  • 基于站城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型铁路客站设计策略研究_岳凯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 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1.4.1.1 国外理论研究现状国外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开始的比较早,为了应对交通发展与城市发展之间出现的问题,较早的开始探索通过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因此,对铁路客站的站城一体化设计研究开展的比较早。尤其是在城市中心内以轨道交通作为主要出行方式的发达工业国家中,站城一体化设计的研究与实践有较长的历史。比如:巴黎、柏林、里尔、东京、大阪等国际知名大都市均比较早的进行了站与城的一体化设计的实践。因此,有不少的专家学者与设计机构进行了相关研究与经验的总结。1999 年Steven E.Polzin 在其著作《Transportation/land-Use Relationship:Public Transit impact on Land Use》中,着重研究了轨道交通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轨道交通的发展应该结合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以及城市生活的空间需求进行合理建设。同年,Roderick B.Diaz 在其著作《Impacts of Rail Transit on Property Values》中,重点研究了轨道交通的建设与其相关物业开发之间的关系,明确了轨道交通建设对周边及沿线的土地价值的提升,从而积极的带动其相关物业的价值。2000 年World Bank 在其著作《An Evalu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it and Urban Form》中,通过对日本轨交交通建设与土地开发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总结出了适用于日本轨道交通在土地综合开发方面的主要特征。2001 年交通发展研究国际学术会议上着重讨论了轨道交通的联合开发所带来的益处,对轨道交通的联合开发及土地的综合利用提出了具有适用性的建议。2006 年Jeffery J.Smith 通过研究加拿大多伦多轨道交通沿线建设的发展,提出了轨道交通的建设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土地价值,带动了周边商业、办公及住宅的功能集聚。2014 年,由“日建设计站城一体开发研究会”编著的《站城一体开发:新一代公共交通指向型城市建设》阐述了日本站城一体化的背景以及轨道交通客站的更新以及发展。通过对更新过程中站与城的关系、功能的整合、开发规模的设定及土地的复合利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同时结合相关案例对轨道交通与城市一体化发展的不同类型进行解读,充分介绍了日本站与城一体化开发经验,为其他国家进行站城一体化开发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策略。2019 年,由“日建设计站城一体开发研究会”编著的《站城一体开发II:TOD46 的魅力》通过五种尺度对站城一体化必要的设计元素进行了分类,并对每种分类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和概括,分别是:城市、公共空间、流线、标志、个性。

  • 基于站城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型铁路客站设计策略研究_岳凯

    同时,结合日本及海外典型的46 个“菜谱式”的案例,进行了概括式的叙述,对站城一体化的设计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1.4.1.2 国内理论研究现状由于我国轨道交通发展时间比较短,因此关于铁路客站及城市轨道交通站城一体化的系统性研究及专著相对较少。伴随着近两年高速铁路及铁路客站建设量的高速增长,国内对于铁路客站站城一体化发展的讨论逐渐的增多。前期的文章更多的倾向于对国外的研究,尤其是日本站城一体化设计的理论及相关建成案例的研究,近期的文章更加注重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国策及客站发展现状,探讨站与城的一体化设计,尤其是在2019 建筑技艺的专篇报道中,大量相关领域专家的文章充实了现阶段对站城一体化设计的研究。2006 年卢济威、王腾在文章《火车站综合体与催化剂-以上海南站为例》中,从更加宏观的城市的角度看待铁路客站的建设,强调铁路客站应该注重与城市的协同发展及作为城市发展的有力催化剂,建设依托客站的城市综合体。2007 年吴挚、万娟在《从城市建筑一体化角度看待新型城市火车站发展》中,对城市以及火车站的发展趋势做了一定的梳理和分析,认为在新时代铁路客站逐渐成为了城市的标志,同时也逐渐走向城市与建筑的一体化发展方向。2012 年胡映东在《初探城市轨道交通与建筑综合体的“共生”-以日本多个新近落成的建筑综合体为例》文章中,通过共生的角度分析了日本新近落成涩谷站、博多站等客站案例,从功能的使用、交通的建构以及客站与城市的发展关系等几个不同的层面,总结了日本客站在共生理念下所呈现出来的特征。2014 年西南交大的邱盼在《城市公共交通枢纽与建筑综合体一体化设计研究》硕士论文中,基于城市发展在环境、土地及交通等方面做呈现的问题,提出城市公共交通枢纽做成城市当中的重要节点,希望以建筑的方式整合城市公共交通方式及相关设施,建构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体系,同时复合多种城市日常功能,形成城市公共交通枢纽与城市综合体的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2017 年吴亮在《“站城一体开发”模式下轨道交通枢纽公共空间系统构成与特征-以大阪梅田枢纽为例》文章中,以日本大阪梅田枢纽的演变,分析了站城一体的模式,剖析了站城一体开发模式下大阪梅田枢纽公共空间的系统建构。

  • 基于站城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型铁路客站设计策略研究_岳凯

    2017 年桂汪洋、程泰宁在《由站到城:大型铁路客站站域公共空间整体性发展途径研究》文章中,对国内外铁路客站战域空间的发展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性的分析,同时对我国客站战域空间的发展限制因素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针对具体的影响因素提出了适合我国战域公共空间一体化发展的理念。2017 年由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课题组主编的《综合客运枢纽规划建设-政策理论与实践探索》一书中,通过基础篇、政策篇、理论篇、案例篇,详细的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在推进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中取得的经验,同时也梳理了相关政策方面的现存问题,对站城一体化设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2019 年盛晖在《站与城—第四代铁路客站设计创新与实践》文章中,总结了铁路客站的发展历程,结合我国铁路客站发展的具体现状及问题,提出新型铁路客站的发展不仅是城市交通节点就人们出行的换场所,同时也是推动城市老区更新、新城建设的重要手段,承担着推动城市螺旋上升的重要作用。2019 年于晨等在《“站城融合”策略在高铁站房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以杭州西站方案设计的技术要点分析为例》文章中,结合杭州西站的具体实践,从站场拉开、站城高度、路基改桥及腰部进站等四个客站技术层面的改进,说明其对促进客站与城市一体化融合发展的重要性。

    2019 年叶茂、唐文胜在《浅谈铁路客站综合体建筑设计要点——以铁路客站为中心的站城一体化设计探索》文章中,阐述了客站由早期单一交通功能向综合城市功能发展的过程,同时结合我国铁路客站的设计要点,从效率层面、舒适层面、便利层面、公益层面、收益层面及象征层面六个维度进行了一体化设计的分析。2019 年陆钟骁等在《龙湖光年——重庆沙坪坝高铁站》文章中,分析了通过站城一体化规划与设计将狭长型的基地转化为优势,在沙坪坝老城中塑造了一个铁路客站与城市功能一体化的综合体,缝合城市肌理的同时成为了带动城市的活力点。2019 年在建筑技术中刊登的《站与城,何为?》一文中,高铁领域的专家探讨了多个与高铁客站发展相关的话题,结合我国具体的国情、国策及客站的发展现状,客观的分析了我国站城一体化将去往何处。综上所述,国外由于铁路客站的站城一体化设计起步比较早,整个设计及建设过程中积累的思考以及经验比较丰富,因此,其远期的可预见性和发展规划都比较清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远远小于国内,整个理论系统的发展也比较充实。尤其是日本的日建设计,结合项目实践对站城一体化设计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不仅限于对站城一体化项目的解读,同时对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的创新也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国内近几年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铁路客站的相关研究在爆发式的增长,上述研究不仅仅是对国外理论的生搬硬套,而是结合最近几年我国实践过程中的具体项目实践进行相关理论的完善,不少行业内的专家和学者对客站与城市的一体化发展,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对于逐渐完善和探索属于我国具体国情下的站城一体化设计理论具有积极的意义。

  • 基于站城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型铁路客站设计策略研究_岳凯

    1.4.2 国内外实践研究现状1.4.2.1 国外实践研究现状由于国外城市化进程及铁路交通发展开始的比较早,在城市的不断发展过程中,铁路客站与城市的关系也在随着人们的需求逐渐更新与演变。其中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模式也是近年实践较多的类型,在欧美及亚洲发达地区日本、韩国、香港都有较为成功的实践案例,通过客站与城市的一体化设计,形成客站与城市良性互动的相互促进式发展。本文从众多客站的设计中,对在站城一体化通过国内外站城一体设计典型案例的梳理与总结可以发现,在铁路客站的发展过程中,铁路客站成为了多种城市交通方式转换的枢纽点,同时在交通功能的基础上,客站引入了多样的城市功能,逐渐完善了客站“交通节点”与“城市场所”的双重属性,利用交通的更新与新建获得城市区域的再生及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在站城一体化设计的实践中,国外的相关政策、制度及管理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因此诞生了较多的实践案例,这些案例也是文章在后续的研究过程中的参照,同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下的项目实践也在不断的展开,结合国内案例的研究,可以更加贴近和了解我国站城一体化设计过程中的问题,对文章的策略写作起到一定的适用性的指导。

    1.5.1.1 文献研究对国内外站城一体化设计的相关论文、期刊、著作及学术会议等多种研究资料,进行阅读、整理、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提炼出对自己文章有一定理论支撑的相关内容。1.5.1.2 专家访谈在项目实践过程及论文写作过程中有幸访谈了几位在国内铁路客站设计领域的专家,其中有在行业一线从事铁路客站设计,也有在铁路系统部门内任职。通过与专家的面对面交流及问答式访谈,对当下我国铁路客站的站城一体化进程,有了更加清晰且相对完整的认识,对本文写作中具体问题的聚焦有非常大的启发。1.5.1.3 案例分析通过对国内外站城一体化设计的典型案例分析,梳理出站城一体化客站在不同设计方面所呈现的核心特征,同时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来佐证文中提出的论点,以理论加实践的方式夯实文章内容。1.5.1.4 现场调研现场调研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本文的调研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对国内已建成的线正上式客站的调研,本文主要以长三角地区的建成客站为主。另一方面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去调研站城一体化设计的典型客站,例如日本、韩国及香港等地区的建成作品。1.5.1.5 实践研究学术理论和实践活动是相互促进的,结合衢州西站的站城体一体化设计实践,将站城一体化相关理论与具体的项目实践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会更加深刻体会到实践项目的限制与机遇,从而能够更好的提出本文研究的设计策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下的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