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南头古城 U2 到 U6 的改造项目在功能注入和空间设计上有哪些具体措施?
回答:U2 我的宿舍 :还原建筑的生长过程U2 现状为一栋破损严重的村民自建房,因年久失修而逐渐成为空置的“危房”。这栋建筑最初是附带临街院落的二层砖混小楼,始建于 1980 年代,村民在其后的 40年间进行了反反复复的加建、改建和扩建,包括在院落上加盖一个二层高小屋 ( 附楼 )、在原住宅 ( 主楼 ) 的屋顶上加建一个临时铁皮棚屋等。我们以新空间替代现有的违章搭建部分,同时注入新功能 :首先,将附楼的一层改造为一个小型公共展厅 ( 命名为“春景小屋”),提供给艺术家使用,且向周边村民免费开放,二层是“春景阳台”,人们可以在此观看城中村的美丽风景 ;其次,主楼的一层和二层被改造为快递员宿舍 ;第三,主楼的三层铁皮棚屋被改造为一组微型盒子空间,作为一个非政府组织办公室 ( 图15~17)。3.3 U3 改装之家 :立体的中国古典园林U3 位于春景街上,原为村民自己建设、居住的小屋,因年久失修处于空置状态。我们将其改造为一个包含小型手工作坊、年轻人创新孵化空间、公共画廊等多种功能的迷你综合体。它的对面是一栋 300 年历史的清代老屋,坡屋顶非常漂亮。我们设计了一组用工字钢结构支撑的传统瓦屋面系统,插入到这栋村民自建房中,形成一系列由坡屋顶覆盖的自由分布的微型公共空间系统,从地面一直延伸至屋顶天台。人们在这些层层叠叠的公共空间中休憩、游览、观看,就如同行走在一个立体的中国古典园林之中,步移景异。传统瓦屋面由南头古城当地工匠施工,他们采用了地方材料,经过现场多次实验后,找到了将钢结构与瓦屋面完美结合的方法 ( 图 18~20)。3.4 U4 街市美术馆 :把握手楼改成艺术空间U4 为一栋始建于 1980 年代的村民自建房,位于中山南街。这是一条充满烟火气的城中村商业街,街上有许多风味餐厅、小杂货店、理发店、菜市场 ;还有两个香火很盛的小土地庙,当地村民经常在此祭拜神明 ;街道南侧是明代古城墙遗址。我们将这栋握手楼改造成一个混合用途空间 :一层沿街是一个餐厅,另一侧是一间社区艺术工坊 ;二层有两个带有卫生间的艺术家公寓,可为艺术家提供租金便宜的工作室和临时驻留地,还有两间小展厅用于展示绘画、装置等艺术作品 ;三层是两个展览空间,以及一个可环视周边城中村景观的屋顶露台 ( 图 21~23)。3.5 U5 城墙遗产工坊 :在遗产中塑造遗产南头古城在明代修建了长约 3km 的城墙,环绕着约 38 万 m2 的城镇,城墙南侧还有一条护城河。后来,城墙逐渐被大大小小的村民自建房覆盖,古城墙和古护城河始终作为某种“隐性遗产”存在,并没有转化为公共遗产而得到系统性的发现、研究、体验和保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选择位于古城墙遗址之上的两户村民自建房,将其改造为“城墙遗产工坊”,作为古城墙的研究、保护中心,同时也作为当地居民探寻、体验、欣赏古城墙遗产的公共空间 ( 图 24~26)。3.6 U6 梧桐村友会 :居住空间和社区空间的混合体U6 原为一栋 1990 年代建成的 6 层高握手楼,我们将其一、二层改造为村民社区中心,三至五层改造为面向年轻人的长租公寓,每间公寓都配置了现代化的生活设施,包括单人床、沙发、书桌、卫生间、空调、洗衣机、微波炉、煤气灶等,年轻人可以拎包入住,以相对低廉的价格享受高标准的居住服务。位于 6 层的铁皮棚被改造为天台美术馆,用于展示绘画、摄影类作品,其中包含 4 个相对独立的微型展览单元,每个单元都有可射入自然光的高侧窗,还在不同方位设置了小阳台,人们可以站在阳台上饱览城中村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