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渊:在城市的运行与发展中,交通建筑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承载了人和物正常流动的基本功能。他们是在城市的流动网络中,具有不同等级、功能、效率的城市节点,当城市的交通系统通过线性延伸逐渐编织为密集的网络时,这种以交通为导向的网状系统,在和城市逐渐耦合的过程中,与城市各要素之间建立了更为紧密的关联,即一种互为接驳的复合关联。
当我们在城市的复杂流动网络中讨论接驳的时候,单向度的交通接驳已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城市发展的多元性需求。从城市到郊区,从中心到边缘,从地上到地下,从站点到住区,交通接驳逐渐发展为一种复杂、多元的城市综合接驳。这种综合的城市接驳,带来了城市中相对独立的空间、功能和需求之间进一步的紧密互动,以实现空间层级的进一步细分与融合,从而在高效和密度化的整合中,实现更加多维的综合价值。其中的接驳脉络在实现了空间基本连通属性的同时,也将产生接驳空间属性的进一步自我分化——在满足交通接驳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具有综合价值的各种城市与社会功能的融合性分化,这不是个体之间的分离,而是空间属性灵活而具有弹性适应性的逐渐提升。这种适应性同时带来了城市接驳的密度、效率、活力和面向未来的可持续性。从意大利艺术家皮拉内西(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在1749年创作的《想象的监狱》描绘的复合流通的空间,到20 世纪流动城市乌托邦的畅想,如弗里德曼(Yona Friedman)的流动城市,康斯坦特(Constant Nieuwenbuys)的新巴比伦,彼得· 瑞纳· 班海姆(Reyner Banham)的城市巨构 ,以及保罗· 鲁道夫(Paul Rudolph)对于曼哈顿下城地下基础设施城市空间的畅想,再到如今各种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开发的发展,让人们逐渐感受到了作为城市基础支撑的交通设施,其充分融入城市的时代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机动与慢行交通之间便捷高效的互动转化成为可能。机动与慢行的交通模式在与城市的融合度不断增强的同时,以各种相互渗透的方式并行发展。这种发展带来了人们对于城市基础设施意义的开拓性想象。交通的基础设施,已经大大超越了城市基础“市政”的理解,成为与城市空间、活力、品质紧密相连,具有显性与隐性的不同属性叠加下的综合系统。这种系统渗透于不同的城市角落,以具有显性的道路、高架、轨道、站点的模式和隐性的景观、广场、公共建筑的综合模式,体现了具有城市性的景观基础设施的意义。
发表回复